拾荒糖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23文学网www.23wenxue.cc),接着再看更方便。

《岁月的童话》(又名《儿时的点点滴滴》)并不是日本动画大师高畑勋的代表作,但该影片在1991年上映之初就创下了18.7亿日元的票房佳绩,成为当年度最“叫好又叫座”的动画电影。

与大家较为熟知的宫崎骏式宏大奇幻风格不同,高畑勋的风格简单而平凡,就像在娓娓道来我们身边人的故事,每个人普通人都能在他的电影里感受到来自内心深处的共鸣。

因为平淡而写实,没有好莱坞式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岁月的童话》也是部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佳作。影片讲的是一个生活在一个普普通通的日本家庭里的普普通通的日本女子身上的普普通通的事情。

主人公——岗岛妙子,厌倦了东京的都市生活,只身来到乡下参加采摘山花的劳动,在此遇见投身“有机农业”的阿雄,最后下定决心扎根于此。电影从开始到结束,基本没有太多的情绪起伏,一直围绕着女主人公岗岛妙子关于自己小学5年级那一年的回忆而缓缓展开。

?

“一千个人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影片与普通人紧密相关的现实感,让每个人都会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我在观影过程中最大的感受是:在妙子明朗爱笑的面容下,藏着深深的压抑。这些压抑来自童年缺失的家庭教育:无数求而不得的失落、爱好得不到认可的挣扎、被亲人冷落甚至打骂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塑造了表面开朗、实则内心并不幸福的成年妙子。

本文将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的影响力有多大并给出一些符合新时代特点的养育建议,希望能给大家以思考和启发。

?

1、忽略成长中的“敏感期”,错失了培养孩子特长的最佳时机

与有些呆板的成年妙子相比,小时候的妙子是非常机智和聪慧的。她写的作文被老师贴在公告栏里,还可以参加东京的作文比赛。当她把好消息告诉妈妈,期待能得到妈妈的认可时,妈妈的注意点却在她中午吃剩下的萝卜丝上。没有一句表扬,换来的是:“小孩子作文成绩好有什么用大人都喜欢不挑食的孩子!”

妈妈的简单粗暴,如一盆冷水浇在小妙子的头上,眼神里的亮光暗淡了下来。如果说这次是妈妈因为孩子挑食生气导致忽视了孩子的兴趣萌芽,那整个暑假没有帮助孩子安排任何有意义的活动,则真的是父母的失职。

?

?

与大多数人回忆丰富多彩的童年不同,妙子的童年是无趣的。就像她说的“平常的生活,仅限于学校和家里”。五年级的暑期,同学们要么回乡下,要么去旅行。其实妙子的家庭属于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并不是穷得叮当响的贫民户,妙子再三恳求妈妈带她去乡下玩,也并不是承担不起的要求。

但是最后妈妈定的旅行目的地是并不适合小孩子的“澡堂泡澡”。以至于多年后,妙子在农村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禁不住发出感慨:“如果小时候,能有这样的机会帮忙,还可以写出一篇文情并茂的文章呢!”

?

?

我们可以看到,当妙子表现出对写作的特长时,妙子的妈妈没有觉察甚至冷漠地对待,更不用说花时间、金钱和精力去培养,任由孩子的天赋在岁月时光里黯然埋没,让人倍感可惜和痛心。

2、贬低孩子“数学白痴”,给孩子埋下了自卑的种子

影片中妙子数学考25分的场景,让无数从小数学成绩不好的人感同身受。在豆瓣上还掀起了关于“数学考不好,父母啥反应”的讨论。我认为妙子妈妈在处理这件事情上,至少做错了三点:

?

l考试成绩不好,孩子已经很愧疚很难过了,这个时候父母应该安慰和鼓励孩子。当听到孩子有些荒唐的解释时,妈妈虽然没有责骂妙子,但是颇具讽刺意味地戳穿了孩子。

l妈妈让学霸二姐教妙子学数学,更是让妙子的自信心雪上加霜。高傲的二姐先是一惊一乍地拿着试卷大呼妙子不正常,然后又让五年级的妙子背诵“九九乘法表”。当妈妈看到二姐对妙子自尊的侮辱和讥笑时,仍然是无动于衷。

l饭后,妈妈、大姐和二姐讨论妙子的数学成绩,一会说她智商有问题、一会又说她可能小时候摔坏了、一会又说她上课不好好听讲……这些毫无建设性的意见,全都被在看电视的妙子听进了心里。

?

?

信心比黄金还珍贵。一个人最大的痛苦不是努力了却看不到成绩,而是一开始都没有努力的信心和动力。家庭成员把妙子成绩不好的原因,归因到智商上,给妙子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27岁的妙子,会说:“因为我脑筋不好,所以命中注定这么呆板。”这种消极片面的自我认知,与当初家庭成员的贬低有很大关系。

3、被冷落的“家庭老小”,一生都在苦苦追寻爱的痕迹

随着情节的深入推进,妙子的童年生活被慢慢打开。在家排行“老小”的妙子,并没有其他家庭小幺那种众人环抱的溺爱。相反,妙子就像生活在巨人国里的小人:年事已高的奶奶、人到中年的爸爸和妈妈、上大学的大姐和上高中的二姐。影片并没有太多具体的情节渲染,但通过妙子记忆中的妈妈背影多过正面,我们也能感受到那种隐隐的不被看到的冷落。

影片中最让我感觉心疼的一个镜头是:妙子因为爸爸不允许家里的孩子演戏而失去戏剧公演的机会,东大的戏剧团最后选择了学校里另一个女孩子青木。倍感失落的妙子详细地向妈妈描述着东大的哥哥中午来接青木的细节,昏暗的街景下,小小的妙子跟在妈妈的身后。

妙子其实是在向妈妈表达她对话剧的渴望以及不能去参演的遗憾。可是,妈妈的背影始终没有任何反应。但是当妙子谈到青木时,妈妈终于停下来,回过头。

?

?

我当时以为,这位妈妈终于要安慰安慰孩子了。没想到妈妈开口说的是:“你不要跟青木同学东大的戏剧团来找过你,如果让青木同学知道的话,心情一定会很不好。”

说实话,看到这里,我感觉很愤怒:你知道青木同学会难过,你有没有想过过你的女儿会不会难过你去考虑陌生人的感受,你有没有考虑过体谅过自己女儿的感受

?

这个缺爱的小女孩就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长大成人,进入了东京的大企业成为了写字楼里光鲜亮丽的职业女性。可是27岁,她没有爱人、不想相亲、孑然一人。影片的后半段,妙子邂逅了农村青年敏雄,我并不觉得敏雄有多么喜欢妙子,但是妙子却下定决心留在农村,我不仅为她捏了一把汗。童年缺爱的女孩,真的很容易因为男人的一点点好就动心。

整体来说:妙子的这个家庭是典型的传统日本家庭,家里一切都是听男性主人——爸爸的。孩子不能不吃萝卜丝,爸爸却可以。妈妈没有话语权,但妈妈也没有展现出女性独有的细腻和包容。在这样的长期压抑下,小时候极其可爱又有天赋的妙子,长大以后成了普普通通甚至有些呆板的形象,特别是笑起来的时候脸上的那道皱纹,更显沧桑。

?

虽然影片反映的日本的家庭教育,但我们可以看到妙子父母的养育方式,放在国内家长的身上也毫无违和感。好的影片不仅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还能启发我们的思考:我们开始反思我们自己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犯这些错误为养育出身心健康幸福感强的孩子,父母还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1、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发展和保护好孩子的兴趣爱好

敏感期一词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动物成长时首先使用的名称。后来,着名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在长期与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的成长也会产生同样现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并将它运用在幼儿教育上。

蒙台梭利指出助长幼儿发展的主要动力有二:一是敏感力,一是吸收性心智。

其中的敏感力是指一个“人“或其他有知觉的生物个体,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会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产生特别敏锐的感受力,以致影响其心智的运作或生理的反应,而出现特殊的好恶或感受,这种力量的强弱,我们称之为“敏感力“。

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的内心会有一股无法遏止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内在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动力才会消失。蒙台梭利称这段时期为“敏感期“,有的教育家则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

?

每个孩子的敏感力因个体的不同而差异万千,影片中妙子的敏感力体现在写作和表演上。可惜的是因为父母的漠视,天赋没有机会得以发展。我们做父母的,在孩子小时候,应该做一名观察者。细心地察觉孩子对什么事情表现出热情,那可能就是孩子独有的敏感力,这份敏感力发展好了,可能就是孩子能够愿意终身奉献心力并能感到到幸福的事业。

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里写到:儿童开始专注于一项有趣的工作,通过工作不断前进,并且还通过这一途径把内心的潜能发挥出来进来得到了提高。这些已经取得的成绩,具有一种爆发式的特点,并将预示着儿童未来的发展。

关于这一点我特别想补充的是:找准了孩子的敏感期,孩子的学习力就像是如虎添翼。比如我的女儿从4岁半开始表现出对舞蹈的青睐,她喜欢读小女孩学芭蕾的绘本、平时会跟着音乐起舞。当我提出想不想跟着舞蹈老师学习时,她欣然接受,学起来也不觉得累。带着喜欢和热爱参加的兴趣班,比父母刻板地以家长喜好选择的兴趣班,孩子学起来的效果是天壤之别。

现实生活中,给孩子一股脑报七八个兴趣班的家长真的应该好好观察下孩子,孩子到底在哪方面表现出了独有的热情。根据孩子个性特点有选择地培养,这是对孩子的负责。

?

2、贬低和惩罚毫无用处,尊重孩子才能赢得合作

父母“为了孩子好”,优先想到的教育方法就是老一辈的传统:惩罚、打骂、贬低、指责……变着花样来。可是我们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这些“让你吃点苦头”的方式真的让我们“变得更好”了吗谁还记得被惩罚原因,随着岁月的流逝,只留下了那些内心的伤痛和困惑。多项研究数据压倒性地证明:惩罚和贬低毫无用处,甚至引发恶性循环。为什么惩罚和贬低不起作用呢

l惩罚和贬低令人暴怒。孩子在受到惩罚和贬低时会极度愤怒或痛苦,而且是双重痛苦,因为她感觉无能为力。心理学研究发现:一旦有机会,曾经的受害者或许会成为施害者。这样的新闻和惨案一直在上演:女儿弑母、学生打老师。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行为表达她曾经被怎样对待过。

l惩罚和贬低是权力使用的榜样。我们通过惩罚手段给孩子树立的榜样是暴力,让他们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孩子学到的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即他们的榜样,出现问题时,会试着通过暴力解决问题,强迫他人就范。当孩子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他的第一反应也是暴力。

l惩罚和贬低最终失效。孩子小的时候,惩罚或许能换来暂时的服从。但孩子越大,你越难找到令他们真正不愉快的事情。你的惩罚和贬低开始变得空洞,孩子会对“打你屁股”、“不给你零花钱”或“没人喜欢坏孩子”这样的话变得无所谓。

女生频道推荐阅读 More+
国民初恋:拜托小姐与腹黑王子

国民初恋:拜托小姐与腹黑王子

洛小雪
“恋恋。我生理期,拜托你帮我扫一下操场。谢谢你啦。”“恋恋。我数学作业忘带了,拜托你帮我写一份吧。谢谢你啦。”“恋恋。我肚子好饿啊。拜托你帮我去小卖部买一个三明治吧。谢谢你啦。”“恋恋。我口渴了。拜托你帮我去买瓶水。谢谢你啦。”……不想再被同学孤立的她在初中三年里修炼成传说中的拜托小姐,也有了一大堆“好朋友”。高中三年她也打算继续如此生存下去。直到遇见他——“余之恋。我喜欢你。拜托你喜欢我一下。
女生 连载 61万字